fbpx

【融合智慧共筑未来】2024年育伯乐教育盛会圆满落幕

第二届育伯乐教育盛会:AI时代与人文素养的碰撞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陪练、助理,甚至可能成为朋友。AI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我们去探究 “人” 生而为人的真正的意义,也激发了无数的未来可能性。在这场第二届育伯乐教育盛会上,我们探讨了AI时代与人文素养的交汇,点燃了每位与会者对未来教育的期许。

活动亮点:

一、中华民族的考试文化

香港程介明教授为本次盛会的专题嘉宾,主题是《中华文化与未来社会》。程教授剖析了“科举”对中华子弟带来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发现科举本身强调的个人奋斗精神,与当今社会的自主学习时代又成了主流。考试不等于教育,这次盛会提倡的不只是在科技时代下盲目追求新技术,更强调洞悉社会变化及反思教育的本质。应试文化,在大环境里根深蒂固的存在,但如果我们能为孩子留下一些空间,去探索和拥抱新时代需要的技能,那一点点空间就是孩子们未来的竞争优势。突破常规已成常态,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改变。

二、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

活动中提到,疫情后的教育需要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和需求,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陈友信指出,未来的教育将与科技紧密结合,帮助人类文明进步。同时,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全面发展的培养。

其中一组座谈主题为“AI带来的教育与科技变革”,由美香老师主持,她精准的提问引导带动全场。主讲人尤芳达教授和刘哲涵博士分别从教育和科技的角度分享了见解。尤教授作为大学校长,强调放下焦虑,拥抱科技,将人工智能视为赋能工具。刘博士则指出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但也提醒我们要提高使用者的素养。座谈还探讨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育的部分功能,以及人机协作的分工。结论是,人工智能可以在功能性方面取代部分教育工作,但教育者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提供关心和爱,陪伴他们安全使用科技,而不仅仅是技术培训。无论使用者使用什么学习工具,关键还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其学习收获。

三、生命教育之美:穿越人文、生态与美学

在郭史光宏讲师主持的座谈会上,陈诗蓉讲师、许斗达博士和李达华博士分别分享了他们对生命教育与科技融合的见解。陈诗蓉讲师强调儿童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她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对孩子们的阅读有价值,更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和传承人文素养。许斗达博士倡导感受生活之美,并强调从古至今一直是由人文引领着科技发展的。社会科技变化越快,稳定的心态对大人和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尤其重要,反思我们可以善用科技为自己的内心空出更多给自己的时间。李达华博士则致力于推动环保发展,强调从一棵树开始思考生态文明的建设,认为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带来持久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尽管大家对科技持开放态度,但也提出在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时,应保持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变数和伦理挑战。

四、《融合智慧 • 共筑未来》

黄先炳博士受邀以“融合智慧,共筑未来”为主题,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他引用《道德经》指出,“教育” 的本质在于传递智慧,“教育”本身这名词也是后人赋予,我们不应该被其名而局限。黄博士从佛教智慧 “转识成智” 出发,强调智慧不仅是知识,更具备判断力和行动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他认为现代教育需跨学科融合,以避免“碎片化”学习的弊端,STEAM教育即为此提出。黄博士还强调,教育者应利用科技进步,拥抱人机协作的时代,陪伴孩子在安全环境中成长。反思型教育自20世纪初就受到重视,约翰·杜威强调反思的重要性。黄博士认为,教育者需不断反思和改进,以应对社会变化。通过这些观点,他指出教育的本质是智慧传递,融合跨学科教育理念及反思型教育,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致谢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的主讲人及嘉宾,每一位到场的【你】,以及台前幕后无私奉献的团队。感谢大家的到场支持,并在盛会后不断分享会后的心得。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携手打造更高素质的马来西亚教育大环境。


育伯乐教育盛会《融合智慧 • 共筑未来》感谢工委之纪念视频

#育伯乐讲堂 #育伯乐教育盛会 #EduRISEConference2024 #融合智慧共筑未来 #育伯乐会员会


特别感谢星洲日报的报道:网路刊登可以点击此处https://www.sinchew.com.my/news/20240615/nation/5686003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r Bag
Shop cart Your Bag is Empty